|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集镇建设换新颜 浙江兰溪市黄店镇集镇建设与整治纪实

2018-12-17 15:39:10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法治实施 评论


编者按:中国孝道文化发祥地之一、省级生态镇、美丽乡村示范镇、素有“兰溪后花园”美称的浙江省兰溪市黄店镇着力打造“五美”(美丽经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山水、美丽干部);竭力推行“六星”(对联村与村主职干部采取德、能、勤、绩、廉、法考核的六星档案制管理);全力实施“十大工程”(1.两村搬迁。2.除险加固。3.五水共治。4.创无违建。5.经济发展。6.秀美集镇。7.旅游开发。8.美丽乡村。9.四破整治。10.干部管理)。在小城镇整治、建设与管理中发挥了砥柱中流的作用,旧貌换新颜的巨变与黄店镇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无私奉献战之能胜的干部队伍和得力有效的举措息息相关。

中国法治新媒体法治实施编辑部【孙振周 桑吉鸿黄店镇小城镇建设以“乡村记忆风情镇,农旅融合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实行全域整治,举全镇之力,多措并举,全力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省级考核验收中得以顺利通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黄店镇政府小城镇建设工程,自始至终念好 “法治、德治、自治” 的“三治经”,全面实施长效管理机制,积极调动发挥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能动性和作用,规范集镇秩序,加强集镇巡查整治,把小城镇管理写进当地《村规民约》,让小城镇文明行动人人响应、人人参与、人人遵守。
一、念好“自治”经,党员示范转新风。
创新“党建+治理”的模式,建立并深化红色弄堂长制、党员、村民代表联系户等管理模式。组织发挥老党员、优秀村民代表的主动参与城镇管理与服务,将管理内容和措施全覆盖, 实现集镇每村每户每条弄堂都有一名党员责任人,一名党员小管家,改变过去镇、村“大包大揽处理”的传统做法,大胆探索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通过发挥老党员、村民代表的作用,过去一些门前屋后乱堆放、垃圾乱扔问题迎刃而解,有效减少了剑拔弩张和不稳定问题。
推进“街长制”和“门前三包”相结合管理模式,即1名镇级街长+1名村级街长+1名执法中队成员+1名优秀经营户,结合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工作的开展 ,以沿路沿线街区为单位,分片包干,责任人向广大商户和居民发放“创国卫“倡议书,落实对沿街沿线出店经营、道乱占现象一亩三分田管理维护,做到了事事有人管,问题常治理。
二、念好“法治”经,集镇管理依章法。
1、完善《黄店村村规民约》,结合小城镇建设情况,依据小城镇考核和管理办法,让小城镇走进村规民约,对集镇商户和居民活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家禽家畜放养进行严格的规范,增强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2017年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行专项行动十余次,共计拆除违章建筑76063平方,涉及农户120户,拆除广告牌、钢棚230户,从整治前的底子薄、难度大、干部怕、群众骂转变为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支持和理解。
2、设立集镇办落实常态化整治。黄店镇党委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立集镇办,由党委委员担任主任,下设环境卫生、道乱占、车乱开、摊乱摆、线乱拉五个整治小组,成员涉及工办、甘溪、黄店工作片、交警队、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站及黄店、甘溪村两委,由单位负责人任小组长,落实工作统筹和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以集镇办牵头,落实每周一、三、五巡查劝导,每月一次集中整治,开展对违规出店经营的处罚和乱停车抓拍整治行动,维护集镇秩序。
3、建立健全制度,分片分区块管理,责任到人,进行全域化和24小时巡查整治。坚持“五个雷打不动”:一是执法中队、道路交通管理员每天7点巡查雷打不动;二是村干部、党员每日背街小巷巡查雷打不动;三是每周问题汇总、集中整治雷打不动。四是每周小城镇建设管理向党委汇报,雷打不动;五是每周集中整治雷打不动。
4、建立完善各类机制。一是巡查机制,发挥“四个平台”的作用。依托“四个平台”的作用,落实电子巡查和人员巡查相结合,实现网上网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自治。二是监督举报机制。街长制,红色“弄堂长”“党员联系户”亮身份、亮职责,公开联系方式,主动接受居民监督。三是汇报机制。镇村级逐级上报发现的情况,统一汇总并集中办理,集镇办坚持每周向党委进行汇报。

三、念好“德治”经,文明素质竟提高。
1、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发动党员、村民代表、妇联建立“小城镇志愿服务队”,加大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治六乱美三化、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并适时开展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评比,并积极向镇域范围内进行覆盖,截止目前,黄店镇小城镇志愿者服务队已向全镇21个行政村延伸,参与群众近200余人。
2、文化引领、典型示范。借助小城镇日常评比,结合黄店村狮子厅改造、文化礼堂建设,和上包村文化礼堂建设,充分榜样引领作用,调群众参与热情,推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文化礼堂建设和狮子厅建设,在广大群众中培育知贤、颂贤、学贤的社会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
3、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引领文明生活习惯。
(1)以养成生活习惯为目标,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要求不乱丢乱倒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向车窗外抛垃圾,不向河道溪沟池塘倒垃圾;不随意焚烧垃圾;外出或在公共场所没有垃圾桶时,能自觉收集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
(2)以养成良好出行习惯为目标,开展“出行讲秩序”行动,共同创造畅通有序的出行环境。完善集镇交通标志标线,增设文明交通提示宣传标识,引导机动车驾驶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越线行驶、不违章停放、不乱鸣喇叭。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非机动车文明行驶,教育与引导电瓶车、自行车等非机动车驾驶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闯红灯、不逆向行驶、不乱停乱放。行人文明过马路。教育与引导行人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翻越道路隔离栏。
(3)以构建诚信友善的人际关系、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为目标,开展“邻里讲和睦”行动,共同培育敦亲睦邻、淳朴和谐的文明风尚。
(4)以培育百姓好家风。大力倡导家庭立家训、亮家训,引导广大家长言传身教,科学教子,建设文明家庭,弘扬好家风,促进亲人相亲相爱,推进好家风代代相传。黄店镇素有孝道古风,三峰殿口村开设了三峰"孝文化"园,增设了三贤堂、美德堂等展厅,将古代孝子与现代孝子、名人贤孝相结合,进行内容再丰富、内涵再拓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乡风文明相结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整体环境。顺应黄店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改善小城镇环境,联动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全面转型,让黄店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重在发动全民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宜业的和谐美丽家园。
    四、发展旅游业,古韵风情尽彰显。
黄店镇以兰溪市“古韵风情旅游地”建设为契机,开发旅游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在全镇掀起了全域旅游的热潮。芝堰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AAA景区,同时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三泉村、上包村被评为浙江省2A级景区村庄。以特色文旅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举办、承办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四季、兰溪乡村马拉松、油菜花节等系列活动.
五、旧貌换新颜,踏实奉献得正果。
1、整治初的黄店镇。
(1)“底子薄”。黄店镇是兰溪市欠发达乡镇,整个集镇范围内雨污管道不分离,设计标准偏低,对自然灾害抵御能力较差,每逢下雨必有积水甚至内涝。停车场、休闲广场变成了村民自留地,公共厕所、菜场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缺乏必要的管理维护,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就连集镇主干道也是坑坑洼洼、破破烂烂。。
(2)“难度大”。黄店集镇相对与周边其他集镇区域较小,但由于黄店村多年来未批地基,缺乏集中统一规划,是所有乡镇街道中乱搭乱建现象最严重、危旧房数量最多、环境卫生最差的乡镇。
(3)“干部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工程量大,镇干部对此认识不足,对工作难度难以评估,村干部工作意识参差不齐,碰到难点互相推诿,对工作开展缺乏信心,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4)“群众骂”。在整治工作开展之前,一方面村民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垃圾不分类、乱圈乱养、车乱开、出店经营等现象见怪不怪,许多群众骂政府不作为。另一方面在整治时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又产生抵触情绪。


 2、困难面前不退缩。
针对种种困难和主客观因素,黄店镇在兰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循因施策、迎刃而解。
(1)镇级主导,落实保障。建立黄店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做好全盘统筹和谋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参照兰溪市“三办合一”运行机制,进行实体化运行,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五水共治”办、“三改一拆”办、规划站、国土所统一地点办公,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为打好“拆治整”(拆危房拆违章、治沟渠治池塘、整治环境秩序)组合拳提供机构保障和人员保障。
(2)全员参与,全域整治。村级环境整治中,以村干部为主导,党员、村民代表为先锋,全体村民为骨干,织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域整治网络,深入背街巷弄,全面整治环境,不留死角。通过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相关内容编入《村规民约》,以获得群众普遍满意为目标,充分发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让广大群众跟着镇村干部一起干,形成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域整治的良好格局。
(3)班子领衔,明确职责。为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实行项目分工责任制,每个班子成员牵头负责2-4个项目,挂图作战,合理抽调相关人员配合跟踪项目,每周召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推进会,各班子成员汇报项目进度,保证项目到边、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
(4)建章立制,长效管理。建立“路长制”、“街长制”、“弄堂长制”,在集镇范围内实行市场化保洁制度,健全巡查、保洁、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巩固到位。组建“两站两员”队伍,在全市率先召开“两站两员”培训,为治理“道乱占”、“车乱开”培养一支专业整治队伍。在制度保障和人员保障的基础上,以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全面打开工作局面,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同时组织青年志愿队定期对村民宣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蓝图,提升村民保护集镇环境意识。
(5)融合特色,规划谋篇。在入镇口、前溪绿道上我们将黄店孝文化、道文化融合其中。在黄楼线初中门口路段,我们用手编篱笆墙将田地隔开,最大限度保留古朴田园风光。在老街整治中,我们对狮子厅、老政府楼进行修缮,保留黄店的回忆。借势借力加快推进治危拆违工作,对困难村民的住房进行加固和赤膊墙粉刷,并用绘画装饰新刷墙体。对D级危房进行拆除,及时安排困难群众入住安置房。
3、整治中的黄店镇。
(1)治危拆违整治行动。加大力度,一面进村入户宣传危旧房治理政策,一面全公开、全覆盖推进排查整治,同时对集镇沿街沿线住户乱搭乱建现象进行整治。完成拆除违章建筑 76063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危旧房改造 46栋,涉及农户120户。涉及农户拆除广告牌、钢棚180户。不仅一举拓宽了芝溪线、黄店老街、三相弄、市场东路,打通了黄店村内的交通脉络,更在拆后土地上建起了市民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2)环境卫生整治。实施环境卫生整治百日攻坚行动,对背街小巷、镇中村、镇村结合部等重要区域以及道路、河道等重点地段的环境卫生进行全域整治。共清理垃圾3250 吨、清理卫生死角2082多个、清除乱张贴 11560张、清理脏乱道路12306米、清理河道沟渠 20580米、消灭病媒生物孳生地 3210多处、整治赤膊墙95户、粉刷面积5000平方米、地面硬化4860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8314平方米。开展了小城镇主要街道的沿街立面整治,有效解决了赤膊墙和蓝色屋面、“空中蜘蛛网”、沿街商铺钢棚搭建等问题。积极申报卫生乡镇创建并成功通过省级卫生乡镇验收。
(3)“道乱占”“车乱开”整治行动。共出动力量12480余人次,累计清除乱竖牌1436处、整治乱停车现象6080多起、整治道路乱堆物行为1980多起、纠正乱摆摊行为2650余起、整治乱建筑668处、查处不按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规定车道通行246 起、车辆违法载人83起。全部建立街(路)长制,实行动态巡查管理,落实“两站两员”建设,加快视频监控点的建设,充分发挥“四个平台”作用,利用科技手段,强化“车乱开、道乱占”等问题的整治实效。
(4)“线乱拉”整治。因地制宜推进“上改下”项目,联合市整治办和强、弱电改造施工单位及各运营商重点对集镇沿线沿街、背街小巷、重点区域线路、线杆进行拆改。完成强电改造2.8公里、弱电改造11.7公里、入户线整治710户、新建管道14.5公里、完成线路“上改下”4.73公里。
(5)“低小散”整治。组织开展“低小散”行业整治春季风暴行动,不定期牵头组织经信、安监、环保、市场监管、质监、供电等部门,共开展35次联合执法行动。全镇共排查出26家存在涉污、涉违、涉危等各类违法生产行为的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其中涉及集镇区域内的有8家,已全部整改到位。拆除落后设备18台/套;完成旧厂房改造10200平方米。同时,在全镇有序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工作。
4、整治后的黄店。
经过全面综合整治,进入黄店镇芝溪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人行横道前有着醒目的“车让人”标识,道路两旁是规格统一的店招店牌,整齐划一的车辆有序停放在车位里……启动立面整治、治理“线乱拉”、规范交通标识、推行垃圾分类、建设地下管网。现如今,黄店镇旧貌变新颜,街道宽敞整洁、集镇环境优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度假旅游和观光,许多在外的游子回来都能切身感受到黄店集镇的变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经过黄店镇领导干部的不懈努力和日夜奋战,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集镇环境更加优美。一幅展现新时代的美好画卷悄然铺开,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了先河,为打造“美丽经济、美丽集镇、美丽乡村、美丽山水、美丽干部”树立了典范。
[责任编辑:法治实施]

相关专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