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这种新盗刷手法太可怕!手机没丢卡没丢,一觉醒来钱没了

2018-08-06 10:06:05

消息来源:中国普法 评论

最近,

很多人都遇到一种新型诈骗方式

明明什么事都没做,

没丢手机也没丢卡,

没扫二维码也没点链接,

一觉醒来钱就没了!

手机上还出现很多条验证码…


\

@我有你的本子啊:我昨天也是这样的,学费全被转走,现在哭都哭不出来,一万五千多块钱不翼而飞

 

这个不是开玩笑,不是危言耸听,

是真的!

@江宁公安在线

 

专门发帖科普此事
 

\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

 

据广州警方通报,近期,多地警方陆续接报一类蹊跷案件,很多人早上起床后发现手机收到很多验证码和银行扣款短信,甚至网上银行APP登录账号和密码也已被篡改,损失惨重。民警介绍:“这是一种最新型的诈骗手法。”

 

“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

盗刷银行卡

 

据悉,这种诈骗手法是目前最新的诈骗手法。该团伙通过劫持GSM短信信息,用短信嗅探技术对受害人银行卡实施盗刷。自6月份以来,已作案16宗。

 

民警介绍,骗子通过“GSM劫持+短信嗅探技术”,可实时获取用户手机短信内容,进而利用各大知名银行、网站、移动支付APP存在的技术漏洞和缺陷,实现信息窃取、资金盗刷和网络诈骗等犯罪。

\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一、骗子通过特种设备自动搜索附近的手机号码,用你的号码登录一些网站或应用,然后用“短信嗅探技术”拦截这些网站、应用发给你的验证码。

 

二、骗子通过登录其他一些网站,就会从中碰撞你的身份信息,称之为“撞库”(即多个数据库之间碰撞),将你的身份信息匹配出来,包括身份证、银行卡号、手机号、验证码等信息。

 

三、骗子在一些平台开通账号并绑定事主银行卡,冒充事主消费或套现,从而盗取事主银行卡资金。

 

等你一觉醒来,发现手机里一大堆验证码的时候,你的积蓄已经飞走了……

 

本来,这种技术主要针对2G的GSM信号,但骗子狡猾之处就在于,他们会干扰附近的手机信号,使4G变为2G信号后,再窃取你的短信信息。

 

另外,该团伙大多选择凌晨作案,再加上无需直接与事主接触,因此大部分事主对资金被盗毫无察觉,一觉醒来只有手机里莫名其妙的验证码……

 

据广州警方通报,截至今年6月,广州警方已陆续破获多起此类案件。其中,在增城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部分人员以无线电爱好者或电子通信设备“发烧友”为主,负责制造、销售该类特种设备;还有部分嫌疑人负责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现盗刷套现。

 

\

广州警方查获的GSM劫持设备 来源:广州日报

从网友爆料的情况来看,这一类团伙目前仍然存在。据@江宁公安在线说,此类新型伪基站诈骗使用的方法是钻了手机信号协议的空子,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基本上是无法防范的,也给警方的侦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好在此类技术在具体实践中受到硬件和原理的限制,暂时不能覆盖过多的手机号,所以受害人较少。

 

@江宁公安在线呼吁,各大运营商和企业尽快采取有效技术手段,尽快解决此问题。银行和金融类APP可以考虑采用其他双向验证辅助手段提高安全效率。警方也表示,这种手法能够得逞,“根源还是在于信息泄露!”


\


虽然这种手法难以防范,

但是大家也不用太担心。

 

@江宁公安在线表示,GSM协议的问题早已经被关注到,目前这方面的系统换代升级也在进行中。而验证码短信主要还是由于本身处于明文传递才导致泄露高风险。目前绝大多数支付类、银行类APP除了短信验证码往往还有图片验证、语音验证、人脸验证、指纹验证等等诸多二次验证机制。

 

此外,如果单单泄露验证码,问题是不大的,绝大多数中招的用户是因为泄露了身份证号等其他重要身份信息,所以总体犯罪成功率并不高。GSM劫持防不了,其他信息泄露还是可防的!
 

 

对于这种“黑科技”,

普通人必须注意这些!
 

 

1.平时要做好手机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平台账号等敏感的私人信息保护;


2.睡觉前关机或者设置飞行模式,或者关闭手机的移动信号,只连接WIFI,这样能略微提高被嗅探的难度。

 

3.如果早上起来,看到半夜收到奇怪的验证码短信,一定要想到可能是遇到短信嗅探攻击了,赶紧查看自己的银行卡和支付应用。这时如果发现钱被盗刷了,火速冻结银行卡,保留短信内容,报警。

 

4.如果突然发现手机信号变成2G,要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正遭遇这种攻击,并采取以上方式防御!

 

此外,有些银行APP安全功能可以对此进行防备。

 

比如开启常用设备管理

\

设置夜间不可交易

\




本文仅供法治推广,宣传及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有关法律案例,维权可以来电咨询。
联系电话:010-59462424
法治实施编辑部邮箱:zgfz88888@163.com
欢迎各位读者留言!
关注中国法治网,了解法治动态及有关法律知识。

[责任编辑:滕灵芝 李丹]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