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2010-08-21 22:09:45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陈宪    发布时间: 2008-04-02 15:35:01



    ●温家宝总理在与采访“两会”记者见面,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的一句话:“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既朴素地道出了公共财政体制的真谛,也深刻地表达了今后政府改革的方向。财政的钱都来自人民,只能最大限度地用来提供公共服务,即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怎样“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首先,政府尽可能少收“人民的钱”,这就是在为他们谋利益;其次,“人民的钱”总是既定的,只有配置合理,才能产生最大的利益;再次,直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钱是有限的,应该提高使用效率

  ●必须清醒地看到,财政体制改革的难度极大。下一步的改革肯定要触及存量,即要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各种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相应减少用于服务政府自身的支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公共财政的成功经验,用全新的理念改革财政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与采访“两会”记者见面,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的一句话:“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既朴素地道出了公共财政体制的真谛,也深刻地表达了今后政府改革的方向。为此,温总理说,“在今后5年,我们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在英文的文献中,“public finance”译为财政学,不必译为公共财政学,也就是说,财政本来就应该是公共财政。对此的简单证明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公务员的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稍有差池,不是引咎辞职,就要革职下台。这些实例已不胜枚举。当然,不是说在那些国家和地区没有公务员挥霍公款、贪污腐败的问题,而是指出一个广泛的事实:财政的钱都来自人民,只能最大限度地用来提供公共服务,即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我国,长期以来,基本没有或很少“私有”的财产,也就基本没有私人的经济和税收,一个具体表现是,对收入和财产征收的直接税比重很低。因此,也就很难形成相对应的“公共”的概念。我们的财政就一直是国家财政、行政财政。而且,在过去的较长时期,我国的国有经济比重很高,其利润除留存于国有企业的部分外,又“理所当然”地成为国家的收益,进而成为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财政体制中,如何处理好“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始终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在财政收入中,政府的行政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始终居高不下,直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比重相应较低。在这几年的“两会”期间,这个问题及其具体表现被代表与委员反复提出,他们用一系列的数据,还有某些政府部门铺张浪费、奢侈享受的事例,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我们知道,在公共资源(流量主要来自税收、土地收入和国有经济利润;存量就是全部的国有资产)总是为既定的条件下,财政如此的支出结构,不仅造成当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且会形成这一结构下的支出刚性,使未来的收入与支出结构趋于恶化,进而使公共服务的成本越来越高,数量增长缓慢。我相信,总理提出“要下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到了非下决心改革不可的地步。

  怎样“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首先,政府尽可能少收“人民的钱”,这就是在为他们谋利益。就像现在取消了对农民征收的农业税,少收了农民的钱,就是将这一块利益留给了他们。我们必须明白,收钱和用钱都是有成本的,因此,厂商和居民能够自己做的事,应该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这是最大的不与民争利。

  其次,“人民的钱”总是既定的,只有配置合理,才能产生最大的利益。在现代社会,总有厂商、居民做不了或做不好,需要政府来做的事情。由此就产生了政府做这些事情的直接成本,以及用于自身的间接成本。一个“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府,就应当是尽可能让间接成本最小的政府。这就是代表与委员经常提出的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再次,直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的钱是有限的,也要提高使用效率,才能提高“为人民谋利益”的水平。国际经验表明,公共财政的效率来自准确地界定其使用范围,科学地制定其提供标准,并使其使用范围、提供标准都公开透明。惟其如此,政府部门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花钱,更不可能拿这些钱去做其他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

  然而,必须清醒地看到,财政体制改革的难度极大。其一,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改革基本是在做增量的文章,也就是说,在每年新增的财政收入中,尽可能增加对农村和落后地区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科技等的支出。下一步的财政体制改革肯定要触及存量,即要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各种用于公共服务的支出,相应减少用于服务政府自身的支出。不难想见,这一伤筋动骨的改革将会遭遇多大的阻力。其二,实施这一改革的主体,首先就要“革”自己的“命”,就要减少自身的支出。常言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某些已经大手大脚惯了的公务员们,一定要从立场和感情的高度,并用刚性的预算和制度予以约束,才能切实地“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否则,是不可能完成这一转变的。其三,坦率地说,我们许多的公务员对公共财政为何物,基本是不甚了了。而且,长期在国有经济比重很高的影响下,公务员们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我们在花自己赚来的钱。他们较少纳税人意识;较少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的共享意识。以至于某些公务员会在“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下,把较多的资源、精力用于部门的利益,甚至个人的利益。事实上,公共财政的收入,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钱,所以就要用好人民的每一分钱,并创造更多的公共服务。为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世界各国公共财政的成功经验,用全新的理念改革财政体制,以新的体制和机制来保证“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两名侥幸生还矿工的幸与不幸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