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人们为何说“读书无用”

2010-08-21 19:29:48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郭立场    发布时间: 2008-01-31 13:43:33



    “有钱了,他们怎么就不上学了呢?”曹村长经常会这样问自己。其实,曹村长家乡也有辍学的,但多是家里穷没办法,而这里不一样,他们的日子富裕得多,竟然也会辍学,“我想不通”。在大学生们调研的所有家庭中,除了两个家庭确实贫困的,其他家庭都表示,供孩子上完初中不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1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失学青少年愈来愈多,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农民目光短浅,看不到读书的实惠,认识不到知识的价值。“读书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很多农村家长对教育最朴素的理解。这里的孩子辍学不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但是钱却是导致他们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学费只是农民对孩子念书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更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这里的孩子都去挣钱了,而不用读书花钱了。当然,出现辍学这种情况,不排除有学生厌学、教师素质堪忧、学校教育欠佳等原因,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是绕不过的重要门槛,教育与社会的脱钩成为学以致用的桎梏,“新读书无用论”成为人们逃避教育的口实。

  厌学和读书无用的背后,是数不尽的辛酸和无奈。令人不能接受的是,孩子历尽艰辛成功地完成了大学学业,还有就业这道难以逾越的槛,有些学生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由此可见,不是“读书无用”,而是难以安心读书。巨大的教育投入,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产出,终于不难理解,何以有人会在科教兴国的今天,生发出“读书无用”的喟叹了。现实生活中,最终完成学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者大有人在,找到了低薪工作后勉强在温饱线上挣扎者也不乏其人。可见,“读书无用论”与其说是牢骚,不如说是控诉,是对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质次价高的声讨。凡是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不难理解,读书上大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十年寒窗苦,莘莘学子把读书当作生存、发展的跳板,看到大学毕业后的现状和预设的前景格格不入,得出“读书无用论”的判断,无疑是对当代教育的嘲讽。

  这些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而读着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训练技能的场所,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无论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改观,如果不能切实扭转现行的教育体制,不能首先让人读得起书、上得起学、就得了业,“读书无用论”就一日难以消除,科教兴国战略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只能沦为空谈。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也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不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能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我们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片面追求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了当初的目的,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甚至是“病态”的机器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两名侥幸生还矿工的幸与不幸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