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深圳网络三剑客”为深圳发展仗义执言

2010-09-04 18:57:32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2010-09-05)

 
  (深圳讯)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一篇题为《深圳,改革之问》的网文激起网络舆论浪潮。这篇文章的作者,八年前曾以《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开拓了深圳的网络问政。

  这名作者呙中校,网名是“我为伊狂”。2003年前后,他与“老亨”和“金心异”一起,并称为“深圳网络三剑客”,并共同发起建立了“因特虎”网站。

“因特虎”网站

成为问政平台

  新华网报道,在他们的倡导下,“因特虎”网站一度成为深圳网络问政最具影响力的平台,许多党政干部经常上“因特虎”了解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

  “因特虎”网络问政方式并不限于只和政府官员交流会谈,他们除了在网上设专题集纳网民建议外,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每半个月举办一次“沙龙”,不定期举办“深圳圆桌活动”。自2004年起,他们还集体编撰出版《因特虎深圳报告》。

  从第一本《十字路口的深圳》到第五本《三十而立 深圳梦和公民社会》,报告一年一本,被网民誉为“中国唯一的民间城市蓝皮书”。他们的“蓝皮书”里,没有一篇“官样文章”,大多是从网络上征集的民间议题。

  《深圳,改革之问》长达万言,现年35岁的作者呙中校在11年前到深圳找工作。八年前,当他还在一家证券网站工作时,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深圳,你被谁抛弃》,从深圳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北移上海的传闻写起,表达了“深圳将被抛弃”的忧虑。上百万网民随后参与讨论,社会舆论哗然,有人指责他“唱衰深圳”“抹黑和打压深圳”,甚至说他是“上海派来的间谍”。

  不过,当时深圳市主要领导不仅没有对他压制,反而于2003年元月主动约请他见面恳谈,评价他说,“因为深圳情结,为情所困,又为情所驱,所以仗义执言,对深圳发展建言,有句话叫爱之深、责之切!”

  “当时我们在一个大圆桌边坐着对话,市领导只带了一个负责记录的工作人员,旁边都是媒体。”呙中校回忆说。当年7月29日,国务院调研小组还特邀他和另一名网友金心异参加深圳问题研究座谈会,并将他的报告带回北京。

 
  这次座谈与会见,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参政议政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配合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呙中校的《深圳,改革之问》用“搬石头”形容过去30年来的改革,“深圳在经济体制领域改革的石头都搬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差不多都是‘顽石’了,要么是涉及到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成为改革的瓶颈所在;要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比如金融体制改革等”。

  与八年前他发表《深圳,你被谁抛弃》一文的情况不同,《深圳,改革之问》这篇网文发表后,网民加入讨论,话题不断延伸拓展。

  “没有挨骂让我有点意外。”呙中校说,“网上不少真知灼见都透露出对深圳的热爱与关切,这表明已有一股成熟、理性的公民力量在推进社会进步。”

  深圳大学副教授肖俊说,“因特虎”已起到民间智库的作用,他们将网民的智慧通过咨询方式来表达,并使之进入公共政策层面。中山大学教授郭巍青说,深圳可能会在网络时代继续扮演排头兵,在重构政府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上发挥先锋作用。

  新华网报道指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后,“因特虎”不再一枝独秀,因为网络问政在大江南北已是百花盛开。

  光环褪去的“因特虎”并不落寞,就在这一年,网名“金心异”的张红桥作为中国民主党派之一致公党的成员,被推荐为深圳福田区政协委员,今年5月成为深圳市政协委员。

  从虚拟到现实,从“不明身份”的网络意见领袖到具有法定政治协商职责的政协委员,张红桥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张红桥认为,未来30年倘若深圳特区仍要为国家承担探索功能的话,最佳的切入路径其实不在于标新立异的政治体制改革,而在于摸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大陆实际环境的现代城市治理模式,从而为中国城市治理找到方向。

  深圳网络三剑客之一、41岁的“老亨”(黄东和)说:“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造中国特殊的民主政治模式的历史良机。”他认为,政府的开明举措和包容姿态是网络推进变革的关键性因素。“决策者很乐意倾听网民的声音,因为他渴望听到真实的意见,来充实信息和决策智慧。”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两名侥幸生还矿工的幸与不幸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