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治润兰溪 民生映平安

2017-10-27 10:09:48

消息来源: 评论
法治润兰溪   民生映平安
—— 浙江兰溪市“平安兰溪”创建活动成效显著

 
    中国法治新媒体法治实施编辑部孙振周 桑吉鸿】“溪以兰名,邑以溪名”的中国兰花之乡----浙江兰溪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平安兰溪”创建办的战略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各机关单位、全体党员干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齐抓共管、创新思路、丰富载体,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先进的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法治兰溪”建设和“平安兰溪”创建活动。为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思想政治是关键
      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以提高党的执政力、公信力为指导,深化思想认识,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深刻认识建设“法治兰溪”、“平安兰溪”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把创建“平安兰溪”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强化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全体党政干部。采取讲座、讨论、考核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更好地指导和“平安兰溪”创建工作的开展。 结合各机关、街道、乡镇实际,制定出了创建规划并严格考核制度。在学习教育中确保党员干部政治信仰更加坚定、宗旨观念更加牢固、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格、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党的基层组织活力更加显现、推动中心工作更加有力。以主题党日为主要载体,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结合集中党日活动,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和创建活动进一步严、实。
二.广泛宣传步伐快
 以“中国梦”、“法治梦”、“兰溪梦”、“平安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市民共筑“平安兰溪”创建,大力普及宣传各项法律法规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自媒体、会议、公益广告、宣传栏、电子屏和印发宣传材料全方位覆盖等形式进行宣传。文化、卫生、司法等部门积极组织专门团队开展走进街道、乡镇、社区活动,把“平安兰溪”创建渗入到居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全方位熏陶和提高居民对“平安兰溪”创建的认知。以优质服务展现政府形象,开展党政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提升各机关执行力和公信力,切实服务群众、走近群众、贴近群众、亲近群众,向社会展示良好的窗口形象,为“平安兰溪”创建率先垂范。

 


三.综合整治现生机 
    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环境整治和城市化管理,创建良好宜居环境,着力提升“平安兰溪”创建,打造法治、平安、和谐的兰溪。持续开展消防安全大检查,重点对全市专业市场、建筑工地、工业园区、作坊加工、楼堂馆所等加强检查和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消防安全隐患。建立健全了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复查制度,对重点隐患单位和个人进行监控,巩固整治工作效果。对隐患“重点户”进行重点整治,强化执行力度。把打击黄赌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努力营造兰溪文明健康、平安和谐的生活大环境。严格落实临街各单位、店铺、住户门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努力实现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的无盲区管理。严控严查违法违章建筑,对主要村落、城中村、重点地区、红线范围内的环境景观加大整治力度。突出抓好沿街店铺管理、整治市场周边卫生、清除城市“牛皮癣”和取缔无证照生产经营,依法加强对建筑外貌、城市街道和户外广告等公共空间的规范管理。

四.普及道德正能量
    扎实推进和普及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兰溪居民道德素质,广泛开展居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以家庭关系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按照公民道德规范要求,制定和完善各方面的具体行为规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公民道德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引导居民自觉把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要求转化为规范自己言行的实际行动,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倡导现代道德文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横穿马路、不胡乱停车、不参与传销、不信奉邪教、不传谣造谣、不聚赌吸毒、不说脏话粗话、不发负能量信息”的“十不”活动。引导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关注民生、扶贫帮困、送温暖、献爱心、助学助残、无偿献血、保护环境、美化家园、树立道德新风尚等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树立道德榜样,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以学校为龙头、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平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加大对书店、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管,防微杜渐,从源头上杜绝不良思想传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将法治宣传与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加强优秀传统美德“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勇”的思想宣传教育。广大居民循规守法、以心向善蔚然成风。

五.治乱美化无违建
     兰溪市各级政府全面打好“无违建”创建攻坚战,以“逐月推进”、“逐村创建”专项行动为中心,紧紧围绕“无违建”乡镇(街道)创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治六乱、美三化”和“美丽乡村”行动,深入开展“无违建”创建工作和“治危拆违”专项整治行动。跟进法律服务,以“拆、治、归”为先导,加快集镇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坚持水岸同治,在保水质的同时,继续开展清淤、截污纳管、低小散、六小行业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纵深推进治污水,坚决剿灭劣五类。积极开展“无违建街道”和“无违建村”创建工作,按照计划时间表,推进“逐村创建”工作,完善工作台账和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道路沿线和公路两侧整治工作,确定目标,对重要节点进行重点集中整治整改,点面结合,统筹工作。全面完成各村危旧房调查摸底工作,对摸排出的剩余危旧房逐步处置整治到位。规范农户建房申请审批工作机制,加强违章、违法建筑的管控,杜绝新增违建。结合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集镇整治力度。

 


六.管理服务精细化
    兰溪市紧扣民生需求,从统筹协调、社会动员、民生保障等方面
入手,创新各级管理服务机制,打造精细化社区治理模式,真正做到“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让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让每一件事情都有人认真去做”。以兰花社区为推广试点,克服社区面积大、老旧小区多、人口流动大、基础设施薄弱等困难,为辖区居民营造出了舒适、和美、平安的生活环境。兰花社区构建社区治理三级平台,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组成的三社联合体”开创社区管理服务新局面。以网格为单位进行包干,制定了相关管理考核办法,从体系上保障社会治理和各项服务精细化,立足陶冶群众、丰富社区文化圈,打造“中国梦·兰花梦”美丽一条街、“凝心聚力·共创平安兰溪”一条街。以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礼仪、中国梦、平安知识、反邪教等内容。开展以“科学文化、体育健康、法制教育”等内容的社区百姓大讲堂,举办以“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的书画活动。建成兰溪市首个2680平方米的标准化便民服务中心大厅,设立10个服务窗口,提供党建组织、综合治理、民政优抚、就业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十大类公众服务,开设了市民讲座、健身康复、公益捐赠、心理咨询、妇女之家、心灵驿站等公益咨询服务。从而达到了无民转刑案件和重大恶性案件发生,无邪教参与者,无吸毒贩毒和传销人员,无火灾和群体事件。荣获全国职工书屋、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浙江省绿色社区、浙江省全民健康生活示范社区等70多个荣誉称号。

七. 构建法治平安村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服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平安兰溪”创建办始终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村创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宣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大力提高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开展民主监督的意识,积极实践以“四民主、三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建设形式。各级党政部门通力协作,建立、健全、完善了治安组织和治保网络,强化联防制度,形成了村、组、户三级联防网络,坚持每晚巡逻值勤,更好地维护村治安秩序。通过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增强了村民的民主法治观念和现代文明意识,村风民风发生了根本变化,民主、法治、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欣欣向荣。尤为典型的女埠街道:实现了“治村有章法、治村有团队、治村有监督”。通过民主管理、依法治村,全力打基础,用心抓落实,以“组织建设有力、民主建设规范、法治建设扎实、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在创建平安村实践中,严格按照“七五”普法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分年度逐步实施,注重工作开展的连续性,确保“七五”普法扎实有效开展;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村组干部坚持事为民所办、利为民多谋、权为民多用、情为民所系,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好评,促进了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村“两委”班子团结协调、廉洁自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明显增长;通过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民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极大的增强了村民的法制观念,各村稳定、治安良好;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重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对初信初访,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稳控,做到一群一策,一人一案;加大对辖区内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力度,使街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和谐稳定。村风民风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黄、毒、赌、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和不良行为几乎绝迹,邻里纠纷下降,刑、民事发案为零,无群体性械斗、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整体社会秩序根本好转,居民安居乐业。

八.多元调解模式新
    为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络平台,兰溪市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公共法律服务网开通“网络调解室”,打造网上调解服务平台,形成了具有“互联网+社会治理”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在市公共法律服务网“人民调解”栏目,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劳动争议仲裁等网络资源,实现矛盾纠纷网上受理、网上咨询、网上预约、在线视频调解,破除不同人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申请调解的限制,满足当事人的需求。同时建设具有信息收集和快速处置功能的矛盾纠纷集散平台,打造以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中心,向基层调解组织分流、辐射的新型“大调解”联动体系。整合优质人民调解资源,登录平台就能找到所有专家的姓名、相片、联系方式、专业特长、调解案例等资料信息。当事人只需“一键”按出,就能与坐班调解员进行远程视频、语音对话,当事人也可以通过网络“菜单式”选项对案件的基本情况予以申请登记,上传相关资料,由工作人员根据案件特点指派调解专家受理。网络调解室提供多窗口视频在线调解、全程录音录像、同步调解文书认证等功能,最大限度便民惠民,深受广大居民好评。

 


九.“5+N”发力无案村
    深化平安建设,积极构建“大平安、大民生、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试点基础上全面部署开展“无案村”创建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市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9.73%,破案率同比上升7.2%,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位居金华市各县(市、区)首位。创新“5+N”配置模式,有效发力落实创建“无案村”,探索建立新型“政法工作站”以警务室(综治站)为基础,建立一村一民警、一平安指导员、一警务联动员、一协辅警、多个网格员的平安“5+N”配置模式。截止目前,已下派423名政法干警驻村担任平安指导员,走访居民1.5万余户,下村服务2650人次,发放平安创建等宣传材料3.2万余份,化解矛盾纠纷93起,排查安全隐患87处,破获违法犯罪案件9起。全力推进“全科网格”建设,网格员队伍管理专业化,建立全科网格员微信工作群,按照“1+1+X”模式配备网格员,履行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职责,全市建立774个网格,共配置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3289名,配置“平安通”手机869部,注册应用“平安浙江APP”近4万个,共采集各类信息60余万条,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受理事件2459起,办结率达99.5%以上。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构建“大联动”防控体系,提高社会面监控覆盖率,提升“无案村”创建保障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介打造“微警务”,多方位提供便民服务、安全宣传、警务通报等项目,全面提高了广大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激发广大居民参与“平安兰溪”的创建热情。

十.平安环境引凤来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兰溪市通过社会治安综合环境整
治和城市化管理,创建良好宜居环境,为兰溪市招商引资大环境打造了宽松、稳定的氛围,“平安兰溪”的创建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真正得以体现。如:女埠街道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有效促进在谈项目早落地、早开工,为工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竭力整顿园区低小散企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土地征迁、设施配套、项目引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工业园区。做好土地征用工作,提供法务咨询,确保项目落地和企业长期发展空间。建立街道项目库,条块结合、责任到人、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尤其是“双百工程”项目的进度,增速工业转型,做强做大经济总量。以创新大道建设为契机,加快女埠园区与市经济开发区的融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信息等共建共享。成功引进年产100万只高档相框生产项目和年产3000吨多功能高分子微球技改项目以及多个在谈项目,众多新商户也入驻经营。重点项目推进平稳有序:总投资6000万元,年产10000吨香皂、精油皂生产项目进入了试生产阶段;女埠街道农民公寓(职工服务中心)、古玩市场、农贸综合市场项目均进场施工;投资9800万元、年产35万吨危险废物处置利用和20万吨再生电解铜项目完成了风评、环评、能评材料编制;投资500万元,年产10000吨丙烯酸树脂和有机硅改性胶黏剂项目完成了土地平整、备案,目前正在规划设计中。平安大环境,将会引来更多的投资者和商家驻扎兰溪,实现事业成功的梦想。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中国梦,法治梦;兰溪梦、平安梦将是兰溪人不懈的努力和永恒的追求!

[责任编辑:法治实施]

相关专题:广东 严打村霸护百姓平安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