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何看待和应对居高不下的CPI

2010-08-22 03:08:46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谭浩俊    发布时间: 2008-05-13 14:23:35



    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8.5%。其中,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食品价格上涨22.1%,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0.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5月12日新华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CPI同比上涨了8.5%,与此前各方的预测基本相同。虽然已经有了心理上的充分准备,但面对居高不下的CPI,各方仍然表现出了诸多担心,通货膨胀的形势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控制通货膨胀的压力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第一,非食品类价格会不会成为CPI上涨的又一推手?从前一阶段CPI上涨的实际情况来看,带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但在4月份CPI的上涨中,非食品类价格也出现了明显上涨,上涨幅度达到了1.8%,其中,酒类价格上涨了7.1%。显然,酒类价格的上涨与粮食价格的上涨是分不开的。那么,非食品类价格会不会成为CPI上涨的又一推手呢?如果非食品类价格再出现快速上涨的情况,毫无疑问,对今年控制价格上涨是十分不利的。

    第二,农村会不会成为CPI上涨的“重灾区”?4月份的CPI,另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农村的CPI上涨超过了城市1.2个百分点,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们担心的是,由于农民增收有限,农村CPI上涨快于城市,农村会不会成为CPI上涨的“重灾区”。所以,农村CPI上涨过快的问题,更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第三,水、电、气、油价格能“压”多久?基础能源资源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对价格影响较大。水、电、气、油等事关民生的产品价格至今比较“平稳”,并不是这些行业不想涨,也不是这些产品不该涨。这些行业已经多次提出涨价申请,甚至通过制造“油荒”、“电荒”等手段,要挟国家有关部门,但从全局考虑,国家还是利用行政手段强行控制着这些行业和产品的价格。但是,这种依靠“压”的手段控制价格上涨的做法,能压多长时间呢?要知道,国际油价已经突破了每桶126美元,这样下去,行政手段还“压”得住价格上涨要求吗?

    第四,是否要拘泥于4.8%的价格调控目标?对今年全年价格4.8%的调控目标,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完成的难度相当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完成这一目标,已经不是难度大小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可能的问题。当前,国际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不可能不对中国的价格控制产生影响。原本实现年度控制目标的难度就相当大,再加上国际价格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是否还要拘泥于4.8%的调控目标呢?如果拘泥于4.8%的价格调控目标,很有可能会束缚我们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如涨薪、减税等。

    第五,可否将反通胀与消通胀结合起来,实行“双管齐下”的政策?我们发现,面对CPI的不断上涨,在政府层面上,从上到下采取的措施都是反通胀。反通货膨胀、控制价格上涨,毫无疑问是最积极、最主动的措施,但前提是政府的各项措施能够取得明显成效,能够把价格压下来。现在的问题是,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CPI仍然居高不下。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可以,再长时间,老百姓就无法承受了,如果仍然一味地采取“压”的办法,而不采取“消”的手段,会影响老百姓的心理预期,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笔者认为,在继续采取一切手段,控制价格上涨,压制通货膨胀的同时,是否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消解”通货膨胀的措施,实行控制价格上涨与消解通胀影响“双管齐下”。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消解通货膨胀的措施可以将减税、涨薪、发币三者结合起来。一是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行业,实行阶段性减免税政策,如水、电、气、油和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医疗卫生企业等,以此来缓解这些企业的成本压力,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二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中小企业,在出台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工资保障政策,要求这些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三是适当对社会弱势群体、公用事业、社会保障等实行阶段扶持和救助,以减轻弱势群体的生活压力、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或许,这些政策措施采取以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价格的上涨。但是,由于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保障的是弱势群体、中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因此,即使带动价格上涨,其影响也不会太大。关键是,各级不要把4.8%作为单纯的政治指标,而要把4.8%作为民生指标。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两名侥幸生还矿工的幸与不幸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