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工资”与“沉默螺旋”

2010-08-22 21:56:01

消息来源:中国法治 评论
作者: 徐迅雷    发布时间: 2008-11-25 14:09:04



    市场传言: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而许多专家称,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可能性不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个税起征点或成刺激消费的选择。(11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

    不管是哪种可能,皆为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争取拉动内需的“民生方案”,总体设想应该是不错的。与专家说大提工资可能性不大的判断有所不同,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公务员又要涨工资了。显然,公众最担心的是扩大内需变成了扩大“官需”。目前的政策信息显然有点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1月17日刚刚发出通知说,近期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呵,最低工资标准不准调整,意味着最低层劳动者无法提高基本收入,那么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的“范围”就无法大到许多人身上,那样谁将成为涨工资的最大受益者?

    网友说得好――解决内需的最好方法,是先解决百姓的内虚。普通百姓缺乏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就是巨大的“内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应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但事实上,多年来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分配,都是头重脚轻的;在等级化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分配的“级差”也越拉越大。今后提高工资时,如果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加100元,中层加50元,普通员工加10元,那将让谁欢喜让谁忧?

    许多事物,都要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地看,仅仅看到“好的意愿”“不好的意愿”是不够的。实际上,提高保障往往比提高工资更有效。有高度的保障,才无后顾之忧。对许多普通百姓来说,提高工资的那点钱,很可能就不会用来消费,而是用作保障了――存起来,防病养老。还有,提高人力价格比压低工资标准,其利大于其弊。我向来赞成提高劳动力价格,也就是努力避免让劳动力廉价化。在发达国家,最贵的就是人力。如果人工、人力不值钱,那么,公众的收入就会很单薄,消费能力就大打折扣;所以,总体趋势应该是在成本构成中增加劳动力的分量。

    无论选择哪个民生方案,都是利益的再调整,具体到实施层面,该是权力主导还是公民主导?这是一个问题。要让利益分配变得公平,就要努力避免民众陷入“沉默螺旋”,而是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建议。

    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的“沉默螺旋”,解释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通常不愿意谈论自己的观点,以免遭到孤立,或被多数一方蔑视、敌视甚至报复;一个人实际上处于多数地位,当他误以为自己处于少数时,他也会沉默,这种沉默导致其他的多数派也以为自己是少数而保持沉默;所有多数派的沉默,又促使他们进一步确信自己属于少数,更加“三缄其口”――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沉默的螺旋”,形成“沉默从众”,这就是“沉默的大多数”的悲哀。在薪酬调整上,确实“大多数”是沉默的。 

    长久以来,我们的普通员工在分配上缺乏发言权,工会也难得为职工收入的提高出大力,许多单位员工是拿到多少算多少,这种局面需要改变。从宏观的“提高社会工资”,到微观的一个单位薪酬分配调整,公众都不应陷入“沉默螺旋”――不沉默才是“金”。打破“沉默的螺旋”,其实是社会公平进步的必要条件。



来源: 中国法院网
[责任编辑:]

相关专题:两名侥幸生还矿工的幸与不幸

频道
分站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

关于我们 | 关于中国法治 | 联系方式 | 学会动态 | 编辑部 | 法治编辑部 |